军队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五大方向

作者:雷骏 余亚成 王 颖 徐津鹏 苏斌 方明义 发布于:2015-06-03 17:04:25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网
 
 
  信息化条件下,战备物资储备、管理和运送的可视化和可控化是实现物资精确和及时保障的必要条件。为满足物资保障可视化和可控化对物资储备工作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吉林省军区各级领导重视边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全军通用的战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后方仓库普查系统等软件,加大了对战储物资编目和编码的梳理,加快了对各储备机构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进度。但要改变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长期以来形成的机械化能力不足和信息化能力较弱的局面,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着眼边防部队担负的职能任务,掌握边防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物资消耗规律,筹划好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边防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物资消耗规律
 
  由于战备物资储备的目的是保证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因此,边防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物资消耗,特别是应急事件发生初期军事行动消耗,是制定战备物资储备策略的基本依据。
 
  (一)不同类型的任务物资消耗规律不同
 
  军区赋予吉林省军区的任务重点是应付朝鲜半岛发生突发情况时作战任务,此外还要担负抢险救灾、封边控边、交通管制、反恐维稳等多种类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从历史经验看,每种任务类型对物资的消耗规律各有不同。例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部队需要的是棉衣、药材、帐篷,以及修复后方交通线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部队在山林地作战,交通不便,通联不畅,需要随时补给油料、防蚊虫药材和拥有充足的运力;1998年的三江抗洪,部队需要的是各种编织袋、救生衣、冲锋舟等抢险救生器材,以及帐篷、野战食品、净水车、炊事车等后勤物资;2001年中巴边境封控行动,部队在高寒缺氧地区野外驻防,急需的是保暖帐篷和高原药品、制氧设备;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波及了20省(区),造成十多个机场、众多高速公路关闭,全国航班连续6天大面积延误,南北大动脉京广线中断达5天之久,仅广州地区就有200余万旅客滞留,当时救灾急需的是御寒衣被、食品和破冰、保电装备器材;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需要是药品、食品、被装、帐篷、各类后勤装备,以及拆破工具和工程机械。
 
  (二)任务的不同阶段物资消耗规律不同
 
  遂行任务通常有四个阶段:受领任务、进驻任务区域、实施任务、善后处理等。每个不同阶段对物资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图1所示。
 
  受领任务阶段。这个阶段,对任务部队进行应急保障并获取任务区域的基本信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根据预案,完成人员、物资、后勤装备(特别是后勤指挥信息化装备)的配备。
 
  进驻任务区域阶段。部队从驻地快速机动到任务地域,在这个阶段,物资保障的重点是油料、食品等;后勤装备保障的重点是野战机动性能较强的装备,如运油车、客运车、货运车等。
 
  实施任务阶段。这个阶段是军事行动的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保障方式主要依靠支援保障,物资保障的重点是医疗用品、食品、饮用水、帐篷等,后勤装备保障的重点是炊事车、野战加油站、专用救援工具等。
 
  善后处理阶段。这个阶段相对较长,在这个阶段物资保障的重点转向为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条件,后勤装备保障的重点是防控疫情、恢复重建等所需的装备。
 
 
  (三)同种物资不同任务消耗规律不同
 
  对于同一种物资而言,在不同类型的任务中消耗规律是不同的。以帐篷为例,其需求量与战争的规模或者受灾的房屋数量直接相关,战争的规模越大、受灾房屋数量越多、人口越密集,任务需要的数量越大。以一次大规模地震灾害和洪水灾害所需的帐篷消耗统计为例:大规模地震灾害所需要帐篷的数量通常会大于洪水灾害,前者需求持续时间也大于后者,但是,无论何种灾害,随着时间推移和灾后恢复重建进度加快,对帐篷的需求数量将逐渐下降。如图2所示,帐篷在不同类型任务中的消耗差异。
 
 
  二、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军队建设目标和军事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经过多年来以台岛方向和半岛方向为重点的军事斗争准备,吉林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基本能够应对所担负的作战任务。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发生多次大的灾情,98年的三江抗洪、2003年的非典、2008年初的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四川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泥石流特大自然灾害。在这些灾情发生时,省军区部队往往需要最先做出反应,在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受领任务,这对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一)物资保障面临统一组织指挥的挑战
 
  从物资需求方面看,涉及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军队总部有关部门、相关大单位和任务部队、后勤保障单位。在2010年吉林省抗洪救灾期间,反映出战储物资保障组织指挥不够统一的问题,例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民政部、卫生部等单位,同时分别向军队提出各类物资保障需求,灾区政府也向当地驻军求援;沈阳军区和海军、空军、二炮等大单位,分别向总部提出物资保障需求,救灾部队也纷纷提出多方面需求。这种分散的、不同渠道的物资保障需求,给后勤物资保障带来很多困难,难免出现重复请领或保障不到位的情况。
 
  从应急物资供应方面看,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物资供应部门、医疗卫生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急需物资主要包括食品、医药、油料、被服、帐篷、饮用水、救援专用装备器材等,这些物资器材的储备在军队是后勤部门统一管控,而具体管理则涉及到司令部、装备部、军区军兵种、联勤(分)部的各级战备储备物资相关部门。这样,就出现应急物资供应多元化,难以形成保障“拳头”。
 
  (二)物资储备结构面临优化调整的挑战
 
  基于军队战备物资储备定位在保障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自身需要,兼顾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救援对象需要的原则,影响省军区边防战备物资储备的主要因素是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类型和所参与行动的规模。部队参与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类型直接影响战备物资的储备品种变化,部队参与行动的规模直接影响储备物资的数量。
 
  为了分析多样化军事任务军队战备物资储备品种变化,结合军队战备储备物资类别,参考国家发改委对应急保障物资的分类(共13大类,即防护用品、生命救助、生命支持、救援运载、临时食宿、污染清理、动力燃料、工程设备、器材工具、照明设备、通讯广播、交通运输、工程材料),我们发现军队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战备物资储备,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战争所需要某种物资的数量大于其他任何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数量需求,即目前军队战备储备的数量足以满足军队履行其他非战争军事任务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必考虑该种物资的储备调整问题。例如,未来战争对降落伞数量需求远大于其他任何非军事行动对降落伞的需求,也就是说,目前军队战备储备的降落伞数量足以满足军队履行其他非战争军事任务需求,因此,就不需要考虑降落伞的储备问题。二是某些种类非战争军事行动所需要的某种物资数量大于战争需求,即大于目前的战备储备数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适当增加该种物资的战备储备数量,以满足军队履行非战争军事任务之需。三是某种物资仅用于某些种类非战争军事行动,即目前的战备储备数量为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调整增加战备储备物资的品种,其数量按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需求量的最大军事任务为准,以满足军队履行各类军事任务之需。
 
  (三)物资保障手段面临更新变革的挑战
 
  总体上看,省军区边防物资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以2010年吉林特大洪灾为例,野战仓储设备和自动化传送设备十分短缺,堆积如山的保障物资只能依靠肩扛手抬,作业效率较低。战备储备物资的信息难以实时更新,发出的物资难以跟踪,仍然没有有效地解决供应“迷雾”和需求“迷雾”问题,使战备储备物资的管理者难以准确掌握供求关系、做到心中有数、运作自如。
 
  三、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针对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建设面临的挑战,按照确立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步骤,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物资储备以基地为依托
 
  依托基地进行保障是信息化条件下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其他保障方式的源泉所在。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要实现以基地为依托是相对于当前边防物资储备比较分散而言的,在分散的物资储备模式下,物资主要按专业进行储备和分管,是一种部门所有、自成体系、条块分割、高度分散的战备物资储备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物资储备“多而全,一对一”。以基地为依托的物资储备模式是高度集中、专业统管、物流功能综合化的模式,其最主要特点是“大而全,一对多”。其所实现的保障功能是全方位的,既可集中力量确保主要方向的需求,也可兼顾其他方向的需求;既可支援保障陆军,也可支援保障海军和空军;既可强化储备和保障效果,又可促进物资管理水平的整体性提高。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就是在伊拉克周边国家建立了大型的保障基地,储备了足够多的作战物资和生活用品,随时向战区作战部队提供医疗、补给、维修和工程建筑等后勤保障。未来作战环境,战场形势多变,部队机动加快,作战部队除了携行物资外,不应再担负过多的伴随保障任务,以基地为主要依托进行物资储备和保障,通过预设地域保障和战场投送实行快速的即时补给将是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后勤保障方式。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要实现以基地为依托,就要对省内各军兵种、各层次的军事物流和仓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规模较大、功能综合、反应快捷、设施完善、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事物资储备基地,从而实现省军区部队物资收发的统一实施、勤务力量的统一使用、保障信息的统一共享、管理活动的统一组织。
 
  (二)物资储备综合配套
 
  物资储备综合配套即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要立足进一步提高联合保障能力,根据遂行任务物资消耗的特点规律以及不同编制和类别部队对物资的保障需求,将物资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模组合配套储存、综合集中管理、统一实施保障。根据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和后勤保障的特点,快速、精确、可靠、安全、低耗将是物资保障的发展方向,这将要求战储物资从目前的按物资品种条块分割的分散保障模式向综合集成的模块化保障模式转变。由于省军区部队遂行任务的物资由多品种、多层次、多类别构成,又多分布于不同地区、不同军兵种部队的庞大体系,在关键的时节、地点,可能因缺少某一种物资,甚至缺少某一种零部件,导致一类或一批物资失去功效,从而招致严重后果。只有综合配套,才能发挥物资保障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这就要求在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上,要分层次整合各专业仓库的仓储资源。在战术层次不再分散建设,而是集成为一体综合库;在战役层次,则采取小分散大集中的办法,大宗物资(弹药、油料、装备)按群(基地仓库群)综合配套,专用物资(军兵种物资)按基地综合配套,常规作战物资储备和存放则要综合分析物资消耗内在规律,根据规律计算出不同物资的数量比例关系,并根据比例关系合理确定储运单元,形成系列组套的“积木式”储管保障模式。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组建和保障建制部队的需要,加强部队建制的物资综合组套,按照部队建制分别计算各类物资、装备器材等的消耗比例关系,并根据消耗比例关系对储备物资进行系列组配,形成师、旅、团、营等保障物资的综合储运单元,以适应快速动员和组扩编任务的需要。
 
  (三)物资保障实时可视
 
  物资保障实时可视是一种实现物资保障态势实时感知的信息化能力,是消除物资保障“资源迷雾”和“需求迷雾”的关键。在进行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致力于切实解决“部队需要什么物资,目前拥有什么物资,如何科学地组织输送”这三个关键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实现物资保障的实时可视。主要包括:物资资源信息可视,物资需求可视,物资保障状态、过程和环境可视等内容。通过实现物资保障的实时可视,后勤指挥人员可以获得及时、准确、有用的物资数据,从而掌握后勤供应线上物资和装备的位置、数量和状况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以改善物资保障的总体效能。为达成这一目的,在进行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大对物资战储和投送等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的投入力度,将光储卡、无线射频标签、无线射频读写仪、条形码、传感器、战术传输终端等信息产品快速普及和应用到边防物资仓库储备和管理保障运送系统之中,依托目前较为成熟的可视技术和传感技术建立起物资保障信息化可视系统,从而实现边防物资的品种、数量、质量、存放地点、有效期、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各种基本资料的明晰可查,边防物资调运情况、运送环境、所处状态和时间等各类信息清楚可视,确保物资保障的静态透明,动态可寻。
 
  (四)物资保障实时可控
 
  物资保障实时可控即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理顺物资保障体制机制,按照战时物资精确化保障需求,加强指挥体制与后勤物资保障指挥体制的一体化建设,完善边防物资保障的自动化指挥手段和控制能力建设,充分实现战时边防物资的可控制和可调配。可控是省军区部队遂行任务时物资保障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缩短物资保障时间、提高保障效率的重要手段。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正是在本土和海湾战区内建立起从美国本土到师一级后勤的指挥自动化网络系统,并将后勤指挥纳入到作战指挥体系之中,真正实现了以作战需求信息流牵引作战物资流,通过统一调配控制作战物资,实现了数百万物资的快速及时补充。省军区边防物资保障实时可控的建设目标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论和运筹学理论,通过构建信息网络,联通作战指挥系统与战略、战役、战术后勤和地方物流支援系统,将物资供求信息、作战指挥体系和物资保障指挥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根据各级各类部队需要及时修正物资保障的种类、数量、运送通道,以信息化的手段重新编组、调度和使用边防物资等功能,实现物资保障从供应源到需求地的无缝链接,提高物资快速保障和反应能力,达到更快、更远、更精确、更高效、更全面地进行物资保障行动的目的。
 
  (五)物资保障基于军事物流体系
 
  物资保障基于军事物流体系即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实现边防物资快速精确直达保障的效果,按照跨层次支援、跨区域保障、跨军种使用的建设思路,引入和创新先进的物流理念、技术和手段,依托国家物流体系和社会保障资源,逐步建成集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实现军地衔接、平战结合的供应商直达配送。信息化条件下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物资保障既要保证供应的持续不间断,又要保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精确保障到位。这就要求建立从供应商到任务单元顺畅的军事供应链,并依托供应链构筑从物资采购到配送于一体的物流体系,综合运用军地物流资源,在确保物资来源充足的前提下,利用汽车、火车、船舶和飞机等多种运输工具,实施立体的物资快捷联运,确保任务部队物资需求申请一经提出,就能由军事物流中心直接实施保障,最快速最精确地将所需物资器材从能量和价值的生成点输送到释放点,实现物资保障效率的明显提升。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