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七招解决军队工程采购管理瓶颈

作者:王振业 发布于:2019-11-26 08:54:34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
  近几年,军队工程采购在组织体系、制度机制等模式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探索建立起集中统管、区域保障的新机制,不过受编制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影响,专业人员缺少、保障效益低下、发展不平衡、质量周期不如意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与新体制下工程采购任务不符,与标准化管理不符,与加快高效能转型不符,必须理顺机制、强化监督,确保反应更快、效益更高、保障更有力。
 
  六大问题制约军队工程采购
 
  一是属性定位不精准。工程采购涵盖内容复杂,同一项目可能混合货物、工程、服务,按工程还是物资采购界定常出现争议。项目属性界定非常关键,不仅直接影响规范性,还涉及制度适用及实施流程。有的项目没有科学立足实际审批采购属性,又因为设备授权要求高且金额小、不符合市场规律,吸引不了潜在供应商,影响了采购执行。
 
  二是文书编制不规范。在具体操作中,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仍存在评审因素设置不合理、量化标准不统一、需求不明确、编制不规范等,清单漏项与实际不一致、图纸和实际工程量计量偏差、文图不符时有发生,瑕疵纰漏不断,反复修改报批,导致控制价失去意义、与工程实际价格不符等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吃透文件、应用误差、死搬硬套模板、擅自删除要素等。
 
  三是效率效益不如意。审批部门多、流程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时效性不强、易发多发违规问题,导致工程采购和工程管理岗位成了“烫手山芋”,有的经办人畏首畏脚,流程被滞后。提高审批权限、加大审核力度虽有效遏制了不合规行为,但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
 
  四是程序不严谨。区域保障与自行保障衔接不紧密,部门间权限界定不清晰,使用和审核参数不严谨,专家和供应商使用打“擦边球”。建设单位编报需求不规范,资质和技术指标设置不合理,设置倾向性技术标准不合规,主要条款脱离实际,市场调研不充分,流程不一致。
 
  五是资源受限及秩序不规范。军队采购平台“两库抽取”主要供采购机构使用,不少驻地偏远的基层单位“两库”资源匮乏,不得不依托政府资源。政府专家库中工程专家水平参差不齐,对军队工程制度一知半解,加之军地政策差异性,导致评判倾向性有不同理解,凭个人观点和想法行事,扰乱了评审秩序。
 
  六是联合监管力度不强。实施联合监管机制后,半联合半合作、走过场走形式、不愿管怕担责、重计划审核轻监督检查、重计划落实轻跟踪问效、“只扫个人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人霜”等现象时有发生,职能部门定位不清晰、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履行、效果不理想、履约监督检查不够等问题存在。
 
  提升质效应做好七项工作
 
  实施限额标准和区域保障关系后,各级联勤部门和各采购服务站通过多种形式,畅通了保障渠道,但力量布局与保证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完成大幅度提升的任务力不从心。改革期间过渡阶段相应针对措施虽已出台,但与区域联采任务和配套模式仍有差距,建设单位任务工期时间紧、标准高,配套建设、充实力量、规范程序等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政策宣传 拓宽宣贯渠道
 
  军建、采管等部门应健全完善制度规范,适时编印工程采购汇编。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将政策制度、平台应用、文书模板等适时发布,相关采购网站在局域网链接,公布监督邮箱、电话、举报信箱,畅通官兵监督采购的渠道,组织骨干研讨、知识竞赛等手段,破解制约工程采购瓶颈问题。邀请政策制订者、专家授课等方式,及时传经送宝。增强服务意识,通过问卷、恳谈会等方式,倾听官兵建议,了解供应商困惑,吸纳优方良策,营造透明、廉洁、高效氛围,形成合法合规局面。
 
  配强采购队伍 尽快统一流程标准
 
  加快采购机构场所及业务设施由功能型向标准型转变。扩大培训人员规模及力度,将成果及标准适时予以固化,尽快统一流程标准。加大工程采购人员储备力度,通过全员系统轮训、在岗施训等方式,拓宽专业知识。完善用人机制,允许跨单位选拨交流调配基建、监理等人员,将懂工程人员充实到采购岗位,避免人才流失。利用好改革期间文职人员政策,优先录用基建专业或有从业经历者。具备条件的单位,组织军建、采管、代建及项目组人员,赴专职采管部门、采购站等观摩流程,用责任和任务倒逼能力提高,确保人员成为“行家里手”。
 
  加强部门合作
 
  厘清职能界面,合理切分职责,扮好角色找准定位。如:军建部门主抓立项审批和合同履约管理;采管部门主抓汇总计划和方式、下达任务、牵头监管,严把重点环节,将前期及后期专业性强的环节交由军建部门执行;采购机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供服务保障;建设单位提报申请,配合组织实施。通过沟通协调,避免各自为政。如2016年起,工程采购数据季度上报工作,军建与采管部门通力合作,通过统计和分析比对,掌握申请审批、合同签订等进度,同步也可了解自行采购情况,既利于互通情况,又形成约束监督机制,互相“拉拉袖子提个醒”。
 
  推进标准化管理
 
  一是规范文书编制。按照标准文件要求,对规格、资质、技术方案、设计图纸等,按照军用、国家标准等顺序选用。合理取舍可选项,避免评审分歧。做好市场预研,核对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图纸是否一致。二是合理界定类型。限额标准和保障关系通知中明确“工程施工按照工程类采购限额标准执行,工程所需设备、材料按照物资类采购限额标准执行,工程勘察、设计、监理、咨询按照服务类采购限额标准执行”。据此,可很好界定类型,避免“张冠李戴”。三是加强现场查勘。审批人员切忌“纸上谈兵”,立项审批前或关键环节,务必沉到一线查勘,区分重点建设项目与一般工程项目的范围界定及发包方式,摸清情况,防止立项随意、重复浪费。
 
  优化流程 提高效率
 
  工程采购既讲规范又讲效率,只关注过程规范不注重效率提升,就违背了统管初衷。针对保障关系运转现状,合理设置规则,明确并发挥各单位编制的采购站、中心、室的职能作用,厘清联勤保障与建制渠道职责,在陆续下发改革期间过渡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地方代理机构协助组织工程采购等配套办法,最大程度合并同类项,减少项目积压。优化流程,减少审批,缩短周期。分清统管主次,内部环节采用联审、会签、传阅等形式,实现流程无缝对接。基于采购平台,拓展开发流程查询、满意度测评、结果评估等系统软件,明确时效要求,将经办人、建设单位、供应商、专家、代理机构纳入评价范畴,全程记录予以约束,避免环节间“推诿”“扯皮”现象。
 
  加强“两库”管理 完善评审组织
 
  丰富评审专家入库考核形式,持续更新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能力。降低从事专业工作年限,让更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入库,提升“两库”质量规模。将采购平台“两库”权限适时扩大到各大单位采管、采购机构使用。推行量化和精细化评审,避免主观项随意评分、打人情分。工程采购虽注重供应商规模和专业,评审倾向于此,但不能有唯一性,适时出具权威机构证明,杜绝特殊资质、指标或非权威性条件设为评审内容,避免制造商利用授权实施控标。有的项目尽管设置不少条件,但个别供应商咬文嚼字,为防止不合格供应商“打擦边球”入围,比如在资格预审时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以及相关软件等核对资质信誉,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丰富联合监管形式
 
  工程量变更、合同价款调整等不确定环节多,易出现违法违纪隐患,必须设置严密程序实施监管,切断利益输送链条。一是创新监管体系。尝试构建官兵、社会群众、基层风气监察员参与监督,纪检与审计职能参与监察,巡查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等多途径体系。细化内控机制,将内部管理贯穿于执行与监管全流程。二是创新监督方式。丰富监督方法,纪检、审计等岗位职能特殊且任务饱满,探索借助视频等信息化手段监督,转变纪检人员不到场不能开标的错误观念。三是建立监督惩治体系。建立代理机构评价、奖惩和淘汰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执法检查力度,把巡视、审计指出的工程采购案例编印成册,既从中发现漏洞,又起到警示作用。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