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卫勤保障力量要时刻牢记!第一身份是战士

作者:高启民 发布于:2016-12-08 11:24:48 来源:解放军报

   卫勤保障应着眼实战化。当前,我军卫勤保障分队大多是遇有任务临时抽组而成,人员成分也相当复杂,有现役军人、文职人员、职工等,存在训练随意性大,训练时间难集中,训练内容难落实,训练强度难提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卫勤保障能力的提高。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军情的卫勤人才建设新模式,建立卫勤人才资源库,制订选拔卫勤保障人才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稳定卫勤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卫勤人才成长成才的浓厚氛围。

 
  卫勤力量是战时重要力量。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少数同志滋生了“战争离我们很远”“仗一时打不起来,即使打起来也轮不上我”的麻痹思想,有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有的部队卫勤训练更多类似“计划摆练”和“技术训练”,致使战斗力得不到提高。卫勤保障力量应时刻牢记第一身份是战士,坚持把“时刻准备上战场”贯穿到整个卫勤训练中,有意识地设置难局、险局,强化战斗意识,提高救治能力。要在生疏地形、野外驻训、复杂天候、恶劣环境和电磁干扰等条件下,从难从严摔打卫勤队员,增强血性和虎气。要在与部队联演联训、完成应急突发公共事件救治任务中,强化战斗精神,增强施救本领,确保战时冲得上、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
 
  卫勤保障应注重现代化。德军非常重视研究最新的卫勤理论,并发挥对实践的先导作用。其每项卫生工作和卫勤改革都有指导方针作依托,每个机关部门都有一批人在研究概念、方向、政策、方法等理论问题。在“联合救援-2016”中国-德国卫勤实兵联合演习中,其履带式双节装甲救护车、6×6多功能防弹救护车、全地形急救车等装备悉数登场,展现了现代化卫勤装备实力。德军卫勤实现了高度信息化管理,配备了便携式人员搜救、远程会诊、信息互动等装备,参演队员可及时发现伤病员,立即展开前后方会诊,在后方专家指导下对伤病员进行紧急有效处置。前后方信息畅通,保证了批量伤病员大面积后送时,后方医院提前预知伤员数量和伤情,充分做好接收伤员救治准备。
 
  目前,在多兵种联演联训任务中,有的卫勤保障部队“亮亮相、走走场”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配合作战部队伴随保障,只是相当于建了一个战地卫生所,没有形成战地救治体系。要高度重视卫勤理论的研究,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保障要求,充分论证清楚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卫勤力量,力量到底怎么编组运用。我军在专用卫勤装备上,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亟须研制出功能齐全、性能稳定、便于操作的设施和装备,配置到一线卫勤分队。
 
  卫勤保障应放眼国际化。建设打仗卫勤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要着力解决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制度性缺陷,必须着眼世界前沿,探索中国特色。卫勤联合要与国际深度接轨,参加跨国非战争军事行动,不仅要建立联合指挥机制和联合救援方法,还要真正实现深度联合。对国家间卫勤理念不同之处要尽快学习、适应、融合,不能死守自己的救援规范和做法。我们可以通过及时学习和跟进国际卫勤相关标准规范,广泛增进多边军事卫勤交往,通过反复碰撞提升水平,实现深度联合。卫勤联合需要长效机制,今后国际卫勤联合演训,应加大卫勤协同的广度和深度,扩充训练内容,增加训练难度,进一步统一工作规范,建立通用评估标准,和各国深入建立救援协同长效机制,推动卫勤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我军卫勤近年已积累了丰富的重大灾害救援经验,完全可以把灾害救援作为突破口,深入凝练经验、提炼出有效规范,更多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我军经验,主动参与制订国际救灾规范,进一步赢得主动权,也借此契机为未来战场做好准备。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