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警种学院实现无人机侦测在演训场应用
作者:杨永 张跃林 发布于:2016-11-11 10:21:05 来源:解放军报
翱翔战场上空的无人机并非真的“无人”。只不过,托举它飞天的人大多英雄无名:隐藏在屏幕背后的飞控技师,默默无闻的研发者、飞行教学人员、飞行保障人员……
在武警警种学院,就有这样一群人。自2013年起,该院科研人员紧贴武警部队维稳、反恐、应急救援等任务需求,大力推动无人机侦测体系建设,为部队遂行使命任务锻造强大的空中“千里眼”。
引入新技术,打通战场侦测“最后一公里”——
救援处突,“千里眼”显威中军帐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突发地震,军地快速展开抗震救援。震区受灾情况如何,基础设施有多少完好,什么地方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第一时间掌握这些情况,对救援指挥极为重要。
随着一支抗震救援小分队抵达灾区,灾区情况很快变得“透明”——
4个半小时,完成重灾区10万平方公里航拍作业;3天时间,绘就震区地质灾害排查评估图;使用快速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地质灾害信息三维可视化……
这支分队,正是首次亮相的武警警种学院无人机侦测分队。
面对自然灾害或是特殊战场环境,利用无人机开展侦测,相比以往靠人员抵近勘察,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而且降低了安全风险。
不过,无人机只是平台,关键在于飞控和数据处理。为将无人机平台打造成目光锐利的空中“千里眼”,该院与多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单兵便携无人机应急侦测系统。该系统不仅可航拍图像、视频,还能生成三维影像,为指挥决策提供直观的实景信息。
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断推动无人机侦测向复杂地域、向实战化训练拓展。前不久,武警部队举行“卫士-2016”演习。该院无人机侦测分队运用多型无人机展开昼夜侦察,在作战行动中助力官兵一举歼灭“恐怖分子”,实现了无人机侦测力量在维稳演训场的首次应用。
研发新型无人侦测系统,走开军地“产研用”合作路子——
融合创新,新成果服务战斗力新需求
多次在灾害救援和维稳处突中大显身手后,该院建设无人机侦测体系的步伐没有片刻停歇,反而更快更紧了。
“实践是问题的‘显影剂’,问题是创新的‘触发器’。”该院领导介绍,无人机侦测分队参与实战越多,碰撞出的创新“火花”也越多——
鲁甸地震救援归来,创新解决卫星链路拥挤、彩图打印困难等棘手难题;赴尼泊尔开展救援,探索破解制约侦测技术向实战转化的瓶颈……在不断革新技术的同时,他们还将创新目光锁定在了研制一体化应急无人侦测系统上。
然而,这套系统包含运载车辆、信息处理、通信指挥、气象监测等多个子系统,设备型号多、集成度高,单凭该院一己之力困难重重。
怎么办?他们走开军民融合科研之路,走进大学、企业和无人机科研生产基地借力引智;深入部队调研无人机管理使用现状,确保科研方向“不跑偏”;与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遥感技术综合验证场,走开军地“产研用”合作路子。
4个月后,集高机动性能、数据实时回传等功能于一体的车载无人机应急侦测系统研制成功。在一次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上,新研系统一经亮相便以其机动性高、响应快、载荷多等特点,引来众人瞩目。
整合教学师资力量,建设飞控师培养体系——
倾力育才,警营“飞手”快速成长
一次参与救援的经历,令该院无人机侦测分队全体人员至今心有余悸——
当时,山谷内低空风频繁变换,飞行器姿态很难控制,险象环生;在高海拔地区作业时,意外情况层出不穷……
经历一次次空中险情,俗称“飞手”的无人机飞控师们开始反思:操纵无人机的技能不精,怎能上战场?
能否让“飞手”的培养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该院领导一直在思考这个关键问题。一名优秀的“飞手”,除了要学会操作装备、处理故障,还要练就良好的心理、敏捷的反应,掌握气象学、航空学等知识,但是学院本身师资力量有限。
“紧贴实战需求建设无人机侦测体系,不仅要研发先进装备,还要培养会操作装备的过硬人才。”院党委接连打出了一套人才培养组合拳——
创立学科体系,集智编写《无人机基础及应用》等教材,抽调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官兵组建教学团队,系统教授飞行理论、航线规划等课程。
整合训练资源,规划建设无人机停机库、跑道和教学室,并积极引入模拟控制器开展模拟训练教学。
搭建实践平台,协调无人机研发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携手地方科研院所联合培育无人机技师……
目前,已有近百名来自基层部队的“飞手”接受该院培训,并考取了飞控师资格证,能随时遂行战场侦测任务。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西部战区某旅开展新兵模拟实战训练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